6.6.

历史

链接:形成框架、形成知识体系

 

6.6.1.形成框架、形成知识体系


 

背诵考试大纲和课本目录,形成整体框架

反复浏览和背诵高考考试大纲或者高中课本的目录,你会形成历史的整体的框架,考试时就可以迅速想起相关知识点。

有的人认为学习历史只需记忆,记住一些历史的“大题”和历史事件,其他的东西,例如高考考试大纲和课本目录等,不必记忆,因为高考时不会直接考课本目录。这些人的学习方法就是通过被动的记忆一些东西,希望在考试时能够撞上,而考试时不会直接考到的东西,就不学习,以免浪费时间。实际上,由于历史需要记忆的东西很多,如果不形成整体框架,即使付出了很多努力,你是很不容易记住很多东西的,更确切的说,记住的东西是很容易忘记的。考试时就很难做到迅速想起相关知识点,也就很难灵活运用了。

你可以隔几天拿出十几分钟记忆一下高考考试大纲或者高中课本的目录,几个月之后,就能形成一个整体的框架。如果你的记忆力差一些,你可以在学习其他课程的间隙,反复浏览高考考试大纲或者高中课本的目录,看多了,也就记住了。

贾甲的数学的学习方法很简单,就是随意做练习。他拿到数学练习题就开始做,往往做起来就是三、四个小时,做了好多题目后,他就感到特别有满足感和有成就感,他的数学成绩就一直很好。因此,他学习历史时,也是不断背课本和历史题目,但他的历史的考试成绩却不好。

由于他的学习状态很好,学习时大脑一直非常清晰,数学通过随意练习,就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很强的数学逻辑和知识体系。但历史由于没有形成整体框架,所以,虽然他在背课本和历史题目上花了很多时间,但记住的东西乱糟糟的。

借助“线索”记忆

历史需要记忆的东西很多,借助某些“线索”,你能更容易的记忆,并能把知识“串”起来,考试时,你就能容易想到相关的知识点。“线索”应该选择比较容易记忆、联系性强的知识,如重大历史事件。例如,在学习世界历史时,你可以把把某个重大历史事件作为线索,把这个事件对应的国家都列出来,然后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国家的特点整理出来并准确记忆,进而把各个国家的联系都总结出来并准确记忆。这样,你就能把知识“串”起来了。

借助“线索”,形成多个框架

要善于总结出一个个的“线索”。

历史知识体系很繁杂,一般的,只形成一、两个框架,往往是不够的。你应该从根据多个“线索”,形成多个框架。

例如,框架一:按照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等时间顺序形成框架。框架二:按照封建发展史、资本主义发展史、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形成框架。框架三:按照中国经济发展史、世界经济发展史等角度形成框架,并从年代、生产力、生产关系等方面进行比较和辨析。框架四:形成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思想发展史的框架。框架五:按照国际关系发展史、科技史、发明史、农业史、手工业史、商业史、文化史、教育史、宗教史、战争史等线索形成框架。等等。

形成完整清晰的知识体系

形成框架之后,反复记忆课本上的内容,然后通过深入思考,找出不同历史现象的本质,找出不同历史现象的共性和个性,总结出一个又一个知识点,例如,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的特点。然后,把各个知识点的各个方面的联系和区别找起来,例如,找出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和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的区别,并记准记牢。

达到这样的程度,就算是形成了完整清晰的知识体系:不看课本,就能把课本上的各个知识点复述出来,并能够从各个方面联系起来。

例如,资产阶级革命如中国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法国、日本、美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等,其相同之处有:(一)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二)发展科技、文化、教育等;(三)富国强兵;(四)改革社会习俗等。而区别是中国的辛亥革命是民主共和,而日本则是加强中央集权、废除特权,等等。

参考书:有些好的参考书能够从各个角度总结出不同的知识点,并很清楚的阐述出各个知识点的联系和区别,借助这些参考书,你更容易形成知识体系。

邓雯雯通过精读课本、自己总结、读一些好的参考书,找出各个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联系,逐步形成了历史的知识体系。后来,她一旦想到战争,课本中的古今中外各个时期的战争都在大脑中显现;一旦想到改革,课本中的所有古今中外各个时期的与改革相关的知识点在大脑中显现。等等。所以,她看的历史参考书越多,历史知识越能灵活运用。而不像某些人,历史书读了不少,但只是记住了一些呆板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知识。

 

 
关于《辛雷学习方法》的最新信息,请访问:http://www.learnmethod.com